什么是美刺?
什么是美刺?
这是汉代经学家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意为歌颂,“刺”意为讽刺。最典型持这种观点的是《毛诗序》,其认为“美”即“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刺”即“下以讽刺上”。汉儒对于《诗经》的解释基本上以此为标准,清人程廷祚曾在《诗论》中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如《大雅·云汉》则是“美周宣王也”;《卫风·木瓜》被认为是“美齐桓公也”;《小雅·鸳鸯》是“刺幽王也”;《邶风·雄雉》是“刺卫宣公也”。其中,一些明明是男女之间的情歌的诗篇也被汉儒们牵强附会地认为是暗含了“美刺”。汉儒将《诗经》解释为赞美和讽刺的两大主题的做法,有利于统治者控制言论,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刺”都被认为是诗歌创作的正统原则。直到南宋,朱熹才首次在理论上明确反对将《诗经》简单化为“美刺”的观点,认为古人作诗与今人一样,也是出于抒发性情的需要而已。不过,在实践上,诗人们早已摆脱了“美刺”的镣铐,不然,光彩夺目的唐诗也就不会出现了。
什么是诗教?
诗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用语,本指《诗经》使人“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的最早提出者和积极倡导者,其在《礼记·经解》中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其教化便可以知道了,如果那里的人温柔敦厚,这便是《诗经》教化的结果。相传正是为通过《诗经》施教,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编纂了《诗经》。汉代时,汉儒为弘扬孔子的诗教传统,将《诗经》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解析,使之蕴涵了道德和礼义的内涵,并延展出一个人的社会、政治、人生等方面的意义。此后,诗教也便成了中国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古代读书人不仅熟读《诗经》,而且作诗也成了其基本技能。没有深厚的诗教传统,唐诗宋词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温柔敦厚有什么内涵?
- 夫妻性生活短怎么办 培养夫妻感情延长性生活时间[图]
- 衣服发黄不要急 和我学怎么对付发黄的衣服[图]
- 防止口红掉色脱色有妙招 三步教你提升口红持久度[图]
- 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在现在来说当然是人所共知的简单公理[图]
- 词纪京师灯市舞女之情状南宋时都城当岁暮天街茶肆已罗列灯球求售[图]
- 交换就是以一个换另一个人们会说这是没得到也没损失;用一个换两[图]
-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图]
- 纷纷争欲做忠臣杨左孙周有几人?当日忠臣不惜命今日升官有捷径形[图]
- 大事指战争服习熟悉习惯纳之使之志意愿易相反指马与人的意图相反[图]
- 逮及谗人指骊姬钧同恶罪恶不去情不去忠爱之情不反谗不对谗言进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