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锦州KTV招聘网 > 锦州热点资讯 > 锦州励志/美文 >  事情不论大小一定有既定的法则依照既定的法则出力做事就容易最终

事情不论大小一定有既定的法则依照既定的法则出力做事就容易最终

2022-10-19 13:15:05 发布 浏览 884 次

事情不论大小,一定有既定的法则。依照既定的法则出力做事就容易,最终也没有弊端;违背既定的法则,即便辛苦费力,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因此不可不学习既定的法则。可是想要致力于学习,必须先找到老师。从事农作必须要找经验丰富的老农夫,学习诗书必须要找学养高深的老先生,即便是巫师、医生以及各种工匠,也都有各自能够传授的技艺,更何况为人处世的道理,难道可以不找人传授教导吗?我年少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屡次经受困顿颠沛,以至于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能依照礼法,埋葬亲人不能竭力做到符合道义,只能敷衍了事顺随时俗,这是终身痛苦后悔的事,却已经没有办法回到以前,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周敦颐说:“为师之道确立,好人就会多起来了。”一个国家不崇尚学习,一个家庭不尊重老师,败乱衰亡的征兆没有超过这个的。成法:既定之法。敝:同“弊”。劳:辛苦,费力。苟且:随便,敷衍了事。徇俗:顺随时俗。周子: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学者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哲学思想主要见于《太极图说》和《通书》。师道立则善人多:语出《通书·师第七》。

“事无大小,必有成法。”成法就是道,天地有运行之道,人类也有生存之道。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相应的方法,找到方法,才能把事情做成。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思考其中的规律,才能想到解决的方法。张履祥认为掌握既定的法则,就需要致力于学习;致力于学习,必须先要找到老师。所以说,尊师重道,就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关键。

(八)古者易子而教,后世负笈①从师,近代延师教子。世变虽殊,要无不教其子者。天子之子,特重师傅之选,为国家根本在是也。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显晦贫富不同,其为身家根本,一而已。虽有美质,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尽?中等之人,得教则从而上,失教则流而下。

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近日师道不立,为子孙计者,孰知尊师崇傅之道?甚之生子不复延师。盍思为人父母,将以田宅金钱遗子之为爱其子乎?抑以德义遗子之为爱其子乎?不肖之子遗以田宅,转盻②属之他人;遗以多金,适资丧身之具。孰若遗以德义之可以永世不替?夫贤师世未尝少,求则得之,存乎诚敬而已。司马温公③虽谓“积阴德于冥冥之中”,然何若求贤师教之于昭昭之际乎?古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世人但知不可生而无父,岂知尤不可生而无师乎!

子弟三十以前,心志血气未有所定,虽贫且贱,不可辄离师傅。贤智者可使义理日进,愚不肖者可使非慝日远,全身保世,无出于此。师必择其刚毅正直、老成有德业者,事之终身。

古代的人相互交换孩子来进行教育,后来则子弟背着书箱到外地去跟从老师学习,近代的人又聘请教师教育孩子。时代变了,求学的方式也不一样了,但重要的是,从来没有不教育子弟的。君王的子弟,特别重视老师的选择,因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这里呀!往下从朝廷中的高官,以至于读书人和普通百姓,虽有显赫与低下、贫困与富贵的区别,但教育作为修养身心、治理家庭的根本则是相同的。即使有了良好的素质,不接受教育怎么能够成才?即使子弟非常愚蠢,父母教育子弟的心意怎么能够不尽到呢?才智中等的人,受到教育就能够提升才智,失去教育就会沦为才智下等的人。

子孙贤能,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孙辈以及孙辈的孙辈就都贤能;子孙不贤能,覆亡立刻就能看到,令人畏惧呀!近代尊师重道的风尚没有树立起来,为子孙考虑的人,哪里知道尊崇老师的道理?过分的是,生养了孩子,却不为其聘请老师。何不想想,作为父母,将来把田地、房产、钱财给予孩子,是真爱孩子吗?还是把德行道义传给孩子,才是真爱孩子?不贤能的子孙,把田地房产给他,转眼就归了别人;把很多钱财给他,正好成为资助他丧失性命的工具。怎么比得上把德行道义传给孩子,可以永世都不衰败呢?世上贤能的老师并不稀少,只要去找就能找到,只要有诚意与恭敬即可。司马光虽然说“对于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多多积累阴德”,然而为什么不去寻求贤能的老师,光明正大地教育子孙呢?古人所说的人民生计有三个方面——父母生养、师长教导和君主给食,以同样的态度侍奉他们,世人只知道成长不能没有父母,哪里知道成长更不能没有老师呀!

子弟三十岁之前,心意志向勇气还没有稳定,即使贫苦而卑贱,也不可立刻离开老师。贤能智慧的人,可以使得心中的义理一天天地长进;愚昧、不太贤能的人,也可以使得过错、邪念一天天地远离,保全身家性命以及家族之世代相传,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刚毅正直、老练成熟、有德行与功业的老师,并且一生都师从于他。负笈:背着书箱,指游学外地。转盻(xì):转眼。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卒后被追封为太师温国公,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指君子的品行和风范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也指先辈积累的家产经过几代人就会败光。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家族,凭着仁义道德,可以延续十代以上不衰败;如果凭借勤劳地耕种来延续家族,可能要比十代少;如果凭借着出文人、吟诗作赋来延续家族,可能比农耕还要少几代;如果凭借着财富来延续家族,最多不过三代就会衰败。第一代人挣下了巨额的财富,到第三代,因为从小就享受着富足的物质生活,容易滋生腐败,骄奢淫逸,并失去创业的初心和拼搏的勇气,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财富积累得再多也有败光的一天。想要延续家族,靠的就是德行,而不是财富。

一个家族的仁义道德如何传承呢?靠教育!由谁来教?孟子说:“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古时候的人互相易子而教,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否则就会导致亲情淡薄,日益疏离就是更大的不幸了。张履祥也主张应延请贤能的老师来教导,而且一定要选择刚毅正直、老练成熟、有德行与功业的老师来教育子弟,以维持父子的亲情,保持家庭和谐,也使家业得以传承。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